这可能是CBA历史上最离谱的降薪续约。
上赛季效力于北京控股男篮的后卫刘晓宇,近日与球队完成了一年期的续约。这本是一则普通的球员流动新闻,直到人们看到了合同金额的细节——C类合同,税前30万元人民币。
就是这串数字,让整个篮球圈为之愕然。因为仅仅在一个赛季前,也就是2022-23赛季,刘晓宇在北控拿到的还是一份顶薪合同,据多家媒体证实,其年薪高达税后400万人民币。
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。从400万到30万,即便是粗略的税前税后换算,这其中的降幅也超过了惊人的1500倍。
这种断崖式的薪资变化,在任何职业体育联盟中都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范本。于是,一个无法避免的、带着CBA特色的疑问再次浮上水面:这又是一份“阴阳合同”吗?
所谓“阴阳合同”,即一份对外公开、符合联赛薪资规定的“阳合同”,和另一份私下达成、金额更高的“阴合同”的组合。这是中国篮协明令禁止,但却在江湖中传闻已久的操作手法。
质疑的声音有其逻辑基础。一位上赛季还能场均贡献8.3分、3.6次助攻,并且以其丰富经验和防守能力成为球队后场重要轮换,甚至被球迷称为“最佳第六人”的老将,为何会接受一份与自身价值如此悬殊的合同?
从市场价值看,这确实难以理解。30万年薪,在当下的CBA,甚至低于许多一线队的年轻球员。刘晓宇即便状态有所下滑,以其能力和名气,在任何一支中下游球队获得一份百万级别的合同理应不成问题。
那么,背后可能的原因是什么?
一种推测是“阴阳合同”确实存在,这份30万的合同仅是走个过场,真实收入通过其他方式补偿。另一种可能,则是规则下的灵活操作。CBA的薪资规则复杂,球队或许通过签字费等其他形式弥补了年薪的不足。还有一种温情的可能,即刘晓宇本人愿意为了球队的补强空间,在薪资上做出巨大牺牲,以“老将底薪”留队发挥余热。
无论真相如何,这份合同都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CBA联赛在职业化道路上的现实与荒诞。它暴露了规则可能存在的漏洞,也揭示了在薪资体系尚未完全成熟的联赛中,各种“潜规则”仍有其生存的土壤。
球迷们的调侃和质疑并非空穴来风。中国篮协和CBA公司若要真正树立联赛的公信力,此类明显有悖常理的合同,或许应该成为一个重点审查的样本。透明和公正,不应只停留在规则条文上,更应体现在每一份球员签字的合同里。
否则,今天可以是“降薪1500倍”的最佳第六人,明天又会是谁呢?